1. 专业简介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由聊城大学农学院前身山东省聊城农业学校1996年设立的种子专业发展而来。1999年7月并校后隶属于聊城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中专教学部,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农学院后撤销种子专业,师资并入植物保护系。2006年我院根据国家农业部农业制度改革和山东省农业发展对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原山东省聊城农业学校种子专业基础上,原种子专业教师又从植物保护系分离出来,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组建种子科学与工程系,成功申报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开展与种子有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科研、技术与经营、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留学归国博士1人。2018年获批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设施完备的“聊城大学农作物种质创新研究院”和“植物种质资源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和多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学研究和本科生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整合多方力量培养符合国内种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拔尖人才。本专业本科生培养注重学以致用,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行“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通过主持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联合企业行业攻关、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本科生在毕业前即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继续考研深造和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毕业生多年平均考研率在45%左右,其中,2016届毕业生考研率为50%,2018届毕业生考研率为45.2%,2019届毕业生考研率为68.75%。毕业生多年平均就业率95%以上,就业质量高。
2. 办学成果
1. 本专业为全国种子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部分毕业生通过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就职于包括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在内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
2. 专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项目10余项,省部级课题12项,校级教改课题、校企合作等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经费总额230万元以上。
3. 专业教师获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聊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第五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
3. 就业前景
中国种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时代,今后的六至七年内将产生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本土种子企业,亟需大批种子类专业的高层次的管理及技术人才(如公司高管、商业育种工作人员),人才供小于求的幅度超过70%以上。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种子专业人才成为职场新宠。聊城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密切关注农业发展新动态,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就业工作重心前移,根据不同学生和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不断提升就业工作的实效性与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注重校友资源、集聚校友力量,积极培育学校就业创业知名品牌,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近几次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美誉度都在95%以上。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
创新模型制作大赛 “小种子 大差异”社会实践活动
种子拼图大赛
知名教授/博士:
郭尚敬,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农学院院长,聊城大学第三层次优秀人才,聊城大学百人计划人选。主要从事植物学和基因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1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研究经费近240余万元。在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ical、Plant Cell Report、Biologia Plantarum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3篇,其中在SCI 源刊上发表论文20篇。申报专利6项,获得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多项。
褚鹏飞,男,山东安丘人,博士(后),副教授,植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于山东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生态学博士后研究。2013年6月入职聊城大学农学院。2017获聊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参与编写论著1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和横向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课题八项,发表SCI收录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16篇,其中一篇论文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2017年获聊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教育技术与装备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荣获山东省教育厅2016年度“普通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优秀学员、聊城大学第三届“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
樊颖伦,男,副教授,1977年7月出生,山东莘县人,博士研究生学历。200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聊城大学农学院工作,2010年被聘为副教授。2016.5-2017.5受山东省政府公派到美国肯塔基大学土壤与植物系做访问学者。现主要开展大豆共生固氮分子机理、基因组编辑等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讲本科生课程《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研究生课程《基因工程原理》。
张杰昌,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育种和种子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讲《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经营与管理学》和《杂草学》。现为聊城市人才工作信息库评审专家、农业科技培训讲师团成员。2003年获得聊城大学老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2017年获得聊城大学农学院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承担省级、市级科研课题5项,1991年获得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开发二等奖;1993年获聊城地区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4年聊城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995年获聊城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省教育厅自然类科技进步三等奖;聊城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著作三部。
赵陆菲,女,1989年8月生,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2012年和2017年分别获山东农业大学理学学士、博士学位。2018年1月进入聊城大学农学院工作,承担《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教学任务,从事植物营养生物学研究,近年来参与了国家转基因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Scientific Reports、Bio-protoco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
宋勇,男,山东聊城人,博士,讲师。2013年4月至2018年3月赴日本东北大学农学研究科攻读硕博课程,获得农学博士学位,日本作物学会会员。2018年5月入职聊城大学农学院。主要从事大豆品种的耐盐性评价、耐盐品种选育及耐盐机制研究,主讲《作物科学概论》、《作物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在Waste Management等期刊发表科技论文6篇。